《最后的真相》:永远都不要揣测人性的真相

佚名影视资讯人气:26时间:2023-11-11


日前,看到一则网上视频。揭阳普宁一女子将一名小孩从桥上推下池塘。随后,警方发布情况通报称:涉事女子系被推入池塘女孩杨某(3岁)的母亲。看到这则视频,不由得让人想到看过的电影《最后的真相》。同样是母亲,同样是对自己的孩子,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一方把自己的孩子推下桥梁,扔到河里。一方为了救自己面部伤残孩子不惜以身试法以命搏险。

电影《最后的真相》是黄晓明和闫妮搭档出演的影片,影片一再反转,把悬念几乎撑到了最后。一部悬疑犯罪题材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社会的残酷,还通过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关系的展开,带给了观众不断地反转以及内心深处被深深触动的一种嗟叹。

母爱,来自母亲的爱总是那么无私,对于大多数母亲来说,这样的情形无疑是最令人唏嘘不已的,这是我们的父辈经常在做的一件事,貌似司空见惯,实则是来自深深的责任和对儿女无原则的爱。

一部电影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在于很多事情本身就是可以在不断的角色切换中让人很容易有代入感。真正能够设身处地去想,去思考,如果换成是自己,会怎么样?或许对于一部分母亲的选择和剧中的母亲是一样的。别无选择。

通过社会边缘人的一些事情的串联,进而演绎出不断反转的剧情,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假设之后的必然结果。对于边缘群体的关注本身就是我们日常很难涉猎的视角,当一种呈现放在眼前的时候,我们不禁思考,其实,很多人本身就是这样,而共性的亲情和难以割舍的情愫,是无论什么群体都难以割舍的,也是无法跨越的。这是人性的根本,是无法权衡和揣测的。


电影故事围绕着四组不同的人物展开,他们都是社会中的边缘人,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律师想扬名,想东山再起,想强势复出,因此对于案件的执着以及由此带来的可以使用一些“拿不上”台面的“手段”,被认为也是情有可原的,或者说也是必然的。

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女人金喜妹,一心求死,一方面是为了解脱,一方面是为了赎罪,活着不如死了干脆。一心求死,别无她求。电影挖掘人们内心的人性。抽丝剥茧,为了一个个悬念的圆全。

每个人似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电影深入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挖掘了人性的黑暗面,展示了现实社会中的挣扎与痛苦。这些貌似都是无奈的选择,但背后又有必然的选择理由,人性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揣摩。

人性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是欲望,是需求,是本能,是亲情,是人心,是无奈,是逃避,是无知,是畏罪,无论是什么,都可以诠释一个道理,但也都无法圆全了所有。人性过于复杂,我们永远无法预知到未来的走势,也无法预知人性的真正诉求在哪里。


《最后的真相》不断地设置悬念和反转,让真相一直处于扑朔迷离中,观众无法确认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而真相也一直在反转,虽然有所怀疑,虽然也在衡量,虽然也在猜测究竟真相是什么?但影片的高妙就是不断地把设置的真相推翻,进而寻找出新的证据链,以及由此带来的故事走向的改变,让人们再次怀疑,究竟为何会出现在这样的反转?而最终的水落石出也在情理之中。这或许就是讲故事的一种本事吧。

坚守心中的正义和良知。说来容易,但在做的时候,多少人能够真正坚持和坚守,这才是内心悲悯的根本所在。如果不能坚持,那么最终沦为“帮凶”就不可避免。我们看到,身边还是有真正坚持良知的人,这是主流,是内心安宁的必然选择。片中有一句话,“当真相难以辨别的时候,我选择追寻自己的良知。”其实,这种行为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求真,就是一种真相,这或许也是我们希望探知的原因。


本站所有资源信息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责任,如您认为本站页面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在收到邮件后48小时内删除
邮箱: ysgc2022#gmail.com(替换#为@)

©2024 3443.tv 影视工场

电影

电视剧

APP下载

综艺

动漫